与CC相同的“开罗金”车身,全新的车灯与轮毂套件,车尾显著的“2 million”标识,一汽-大众捷达200万纪念版已“高调”上市。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仅发售1500辆,不及捷达月销量的1/10,“纪念”的意义显然大于实际,但纵观国内汽车市场,拥有200万辆的纪念权利绝非易事。
对于捷达来说,“200万”诚然是一个堪称“里程碑”的数字,但回归实际,上世纪90年代初登陆中国的捷达,如今的确不再年轻。在享受过“200万”带来的欣喜后,捷达这匹“老而弥坚”的马是否识途?它的明天路在何方?
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计算一组数据。捷达上市近20年,拥有200万累计销量,平均分摊到每年有10万辆,月销量在8000辆左右。但回顾这两年捷达的实际销量数据,月均销量一直稳定在2万辆上下,超过计算平均数的两倍。
换言之,捷达的“黄金期”不是它刚上市的20年前,也不是所谓“稳定期”的十年前,捷达恰在这几年迎来了一波“井喷式”的增长,这匹“老马”没有显现出丝毫疲态。打趣地说,在“识途”能力上,捷达似乎拥有一台GPS。究其原因,笔者认为还是要回归到那个经典的论题上:英雄与时事。
无论市场给汽车加以多少消费符号的象征意义,汽车的机械本质属性永远不会改变,技术的重要性永远不容忽视。对于捷达来说,它的诞生离我们的确很远,但“改进”是一直伴随捷达的“主旋律”。
以时间为节点,1997年,一汽-大众将20气门多点电喷发动机装备在捷达王车上。1998年,捷达进行27项技术改进、首度安装ABS防刹车抱死装置。1999年,国外高档轿车才有的自动变速箱和驾驶员安全气囊也加装在捷达上。2004年,捷达再次进行21项主要技术改进。2005年,搭载全新RSH发动机的捷达登场。2010年,做出了16项全新设计改进、54种零件提升、161项质量改进的捷达面市。
保持原有优点,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是捷达成为“英雄”的内在原因。但笔者认为,“时事”,也就是外在的市场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。在几年前,国内车市呈现“多点电喷”之势,各个细分市场表现抢眼。但随着交通压力的增大,政府不得不采取行政干预,在一二线城市中,“限行”、“限购”满天飞。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:2009年一线地区增长42.6%,二线地区是56.5%,三线地区则是67.7%。从增长的贡献度来讲,2009年一线地区占27%,大概将近80万辆左右,其他的200多万辆都是在二线地区和三线地区增长。
对于捷达来说,二、三线市场无疑蕴含更多机会,因为此区域中的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主要是“皮实”、“耐用”、“可靠”、“实惠”,捷达则正好切中了他们的需求,正所谓“合适的才是最好的”。在售后方面,一汽-大众在全国有近400家4S店,可为消费者提供方便、及时、周到的服务。此外,捷达市场巨大保有量必然带来的私人维修厂的重视,在二三线城市,甚至更偏远的地区,捷达的维修都可以得到保障,这一点对于全力争夺二三线市场的捷达而言,无疑是巨大的优势。
200万的里程碑固然辉煌,但在浮华之后,捷达的明天显然不会就此停滞。笔者认为,持续自身改进为捷达生存之本,而对市场时事“路途”的精准解读,则成为了它进阶“英雄”的关键。从年龄上看,捷达的确是匹“老马”。但所谓“老马识途”,而在这条路途的两旁,的确是丰美的草原……